前一期,UCDChina的话题是把设计师的知识管理;之后千鸟的一篇《误把常识当知识》,我是赞同的;而且似乎是专业上都是80%是常识,20%是知识。
对于只是把设计当成自己的吃饭工具的设计师来说,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常识,就可以混的很体面;但是对于把设计当成自己追求的人来说,却是要把更多的常识变成知识。
在刚入行的时候,能接触到的都是行业常识,(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学习到的系统知识除外);只要常识足够的丰富,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戳戳有余,但是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却必须把一些常识变成知识。(注意:是变成,不是当成)
常识只能避免设计师犯低级错误:
常识往往都是一些结论性的内容,或者是别人已经用过的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已经被验证过多次,至少不会错的很离谱,于是很多朋友就直接用了这些。但是常识往往只有结论,而且是过去的结论,用来解决现在碰到的问题,很难确定是不是合适,而知识的作用就是确定适用性。
《孙子兵法》这类的兵书几乎是没一个军事指挥官都必读的教材,上面也都是很好的常识,按照上面的方法带兵,不会有什么大的过失;但是如果仅仅是按照上面的内容带兵,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军官学校可以培养出一批一批的尉官和士官,但是却不会培养出来一个将军,(虽然很多将军都是军官学校毕业的,但是他们都是靠士兵的血喂出来的)。
同样的道理,设计常识只能告诉一个设计师,这样设计不会犯低级错误,但是却不能不会告诉设计师怎么去作一个合适的设计;在注册页面作的越来越简单的今天,注册页面内容少,功能单一是一个常识,这样作设计,不能说有什么大的错误;但是facebook,开心等SNS类网站最开始的注册页面上,是注册需要填写的生日,性别,真实姓名等等信息的。如果这些网站的设计师也是按照常识来作设计,那么很可能就和传统网站的注册页面没有什么分别。相反的例子,twitter,新浪微博也是SNS类的网站,并且是在facebook之后出现的,按照当时的常识,应该和facebook更相近的注册页面,但是这些网站都放弃了这几个填写项目。(说明:**类网站用了什么样的注册信息就是常识,而他们为什么用这样的注册页面,或许就是知识)
在上面的例子中是否是需要这几个项目成了两个相反的常识,而知识正是选择选用那种方式的途径。
常识和知识的区别:
在千鸟的解释中,知识和常识的差异如下
以下三条为引用千鸟的原文:
1. 常识是无序的,而知识有序且结构化。
2. 常识很容易被描述,而知识相对复杂且逻辑性较强。
3. 常识应该多了解,而知识应该选择性研究。
在我的认识中,也赞成这三点,但是我从另一个应用的层面也给一个自己的见解。
而在字典的定义中,常识是某行业内人所共知的知识;但是这个定义用在互联网设计领域并不合适,国内互联网的还比较新,没有成熟的知识理论体系,很多应该被所有从业人员知道的常识,知道的人还不多。
这里换一下表述:
常识是表象上可以被看到的结论,或者是设计经验的总结。(或者叫经验知识)
而先对于这个表述,知识可以被看做是,结合事件的背景,前提和假设条件,通过归纳,演绎等分析手段,辨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叫理论知识)
这里的差异如下:
1、 常识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述现象,而知识最主要的目的是辨识问题(\现象)。
2、 常识往往缺乏前提和附加条件,知识是添加这些条件的能力。
3、 违反常识的的设计一般是错误的;知识的作用一是在增加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反常识设计适合用户需求几率,二是在增加在没有常识可以依据的情况下,作出相对合适设计的几率。
把常识能变成知识:
从我个人的见解中,一个设计师的认识体系也应该是80%的常识,20%的知识。但是这并不代表只要多了解某一个方面的常识,这些常识就自动会变成知识。
书友会上大部分的设计师也都分享了获取信息的方法,这些方法能获取到的信息也非常丰富,但是这些获取来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常识,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是知识; 并不是多获取常识不好,而是这其中要有一些变成知识。
这里还是举军事上的例子:很多将军,看遍了所有的兵书,但是却并没有什么成就;而有些年轻的将领,(中国古代很多);甚至连一本兵书都没有看完,却能取得不世的战功;这其中有运气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对战争形势的理解;或者是对兵书所记录的条目的前因后果的理解。
选择什么样的常识变成知识是第一步骤的,排除兴趣,建议在自己职业方向上,选择关系最密切的常识变成知识;(我更建议,兴趣和职业方向重合)。从信息的获取上讲,我建议建立一个重点的订阅获取列表,而不是建立一个大的列表,对内容进行平均获取,在忙碌的时候,就只能随即获取了。
接下来要做的是进一步了解常识的前因后果等条件,在互联网行业,对于大部分常识的来说,比传统行业要容易的多,只要够细心,够注意,大部分的网站都能获取不少的信息;注册马甲,观察变化,截取页面,这些手段都是朋友们常用的手段,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是通过这些获取的信息,尽可能多的进行一些分析和预测,其实,如果能做到上面一步的程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已经有了,但是相比之下,从结果找原因比较容易,而从现象预测结果是相对困难的,上面一步的工作是从结果找前提条件的方法,如果不作预测,就很难验证自己的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当这样预测的正确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样的分析甚至可以成为一个直觉。
这一点上,我们高中的考试很说明问题,很多人看了很多的参考书,作了很多的练习题,但是解决题目的能力,并不是十分出众,而一些人,参考书不多,题目也作的不多,唯独有解决题目的思想。
(这里的预测,建议是记录在笔记本上,白纸黑字的写下来;记录在电脑和网络上的次之;但是绝对不要记录在自己的脑子里面。)
以上的内容,我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立场,如果有不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批评。
本文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