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与色彩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艺术家对自然或人造物象数率、结构、明暗、材质等造型现象的认识方式,是对视觉信息反应和表现的态度,是对造型的观察与思考。作为记录我们思想和观念的语言系统,素描和色彩不仅记录我们眼睛实际看到的一切,还记录我们“思维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它是从观察、洞悉、想象,直至个人审美反应的整个造型过程。特定的训练以特定的观察和造型思考导向不同的造型活动,并伴随着情感或理念的指向而深化,一方面构成了我们特有的造型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构成了我们造型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如果说在传统的绘画艺术中,素描和色彩训练讲究严格的比例、透视、光影和色彩关系的写实准确性,那么艺术设计则更讲究对物象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创造性的构想和表现能力。毕竟设计艺术是一项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它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创造”的问题,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因此,艺术设计的基础应重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和表现能力。可以看出,改变原来传统教学中的思维模式,改变原来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在艺术设计的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我们应强调训练学生新的视觉方式、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表现方法。
第一、改变传统的观察方式,转换视角,发现视域之外的更多信息。
艺术领域有句话:“如果你能教会一个人观察,那么你就能教会一个人作画”。因此可以说,学会怎样去“看”是一个设计教育中首先必修的课程。一般来讲,我们的视觉并非总是敏锐,我们得到的视觉信息也并非总是我们要“看”的东西。以往我们自己以为已经“看”清了某物,其实这种满足往往是建立在某种观念的基础上,在我们还没有受到外来新的刺激以前,原来的观念就已经给了我们结论,其结果是先前的经验拒绝了现实,固定的模式代替了特定时刻的知觉。
N•R•汉森曾经说过:“看是一种经历……对人而言,不仅是那些视线之内的东西是能够看到的,还有更多可以看的东西。” 为了改变“前经验”给我们造成的视觉影响,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习惯性的视觉模式,以新的视觉方式去观察世界。艺术家和普通人观察世界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善于抓住事物的数率、构造、机能、明暗等本质的特性,而后者则只能看到事物的轮廓和表面。
培养用“心”观察的习惯,我们便能摆脱物象司空见惯的视觉状态,掌握一种从普遍和平常的物象中发现各种不同的、特殊的视觉现象的能力,并且从不同寻常的比例、色调、明暗、结构中发现新的意义,从而形成独具意义的新形态刺激。下面的方法或许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新的视觉感受,其一,改变固定的观察位置,培养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以及变异延展的“观察” 方法。其二,不仅对事物的表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还要培养对其内在物象的“观察”。对于自然物,正确的观察在于能获取它的生命机体意象;对于人工物,则需要透视其结构与积量及其引发出的节奏、韵律等规律。由于改变了观察方法,原来所谓的“真”的物象进入了一种“抽象”的过程。通过对事物的抽取,新的形式不仅具有与原形的“亲缘”关系,而且还具有“生发”的可能。恰恰是这种“抽象”过程将原有的意义抽离,从而产生出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第二、改变传统的思维经验,养成多方位的思维方法
经验积累对于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却未必如此,弊病在于“经验”使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想法以及感受都产生了习惯性与固定性。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这样的习惯性思维经验往往使学生容易养成直线思考的方式,对事物中所散发出的其它新意向缺乏深入的认识,也使艺术创作自然不自然的“类似”了某些东西。
多方位的思维方法能改变人们所固有的单一思维模式,使人的思维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多方位思维,也称扩散思维、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多方位的思维方式在设计艺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使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并且同过去已知的事物发生断裂,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放射,充分发挥具有探索性和想象力的思维。在托尼•巴赞(英)的《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每个词或者图像自身都成为一个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或者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这种概念树与庞大的分支概念,能使我们的想象方式呈阶梯状扩散,它可以使我们得到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几百万只信息。不管你已经有了多少联想,通过这种新的思维模式,你挖掘新思维的潜力可能要超过它无数的倍数。虽然托尼•巴赞描述的是如何整理有关思维信息的笔记式的概念导图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与我们在设计中的思维方法相一致,用于创造思维的教学中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在新的思维方式中,要将以前的假设全部清除掉,让位于新的创造性思维。在你得到结果以前,不需要知道它们应该像什么样子,现在制作的样子就是你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每一个形状或者形象都是正确的。我们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尽量扩展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而不要先入为主的受制于过去的经验和教导。
第三、从单一的表现手法,走向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在国内的素描与色彩教学中,最常见的是铅笔、炭笔式的“素描课”,水彩、油彩的“彩画课”,学生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单一地表现模式,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表现事物的方式。原始人利用自然矿物质颜料在岩洞中表现的物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用剪刀剪出的形象,埃及人采用正、侧面的程式化所表现的人物,以及毕加索、勃拉克的立体派艺术把物体形象进行解析、重组,波普艺术借用工业产品的纸上拼贴、丙烯丝网等西方现代艺术,都可以为我们的表现提供丰富的参照。没有人敢说画素描或画彩画就必须用铅笔或水粉笔,适当的“打破常规”能唤醒我们处于冬眠状态的思维意念,能为我们模式化的表现手段带来一种活力。
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表现形式的尝试,能大大拓展我们创作的思路。拓印、复印、拼贴、打破、撕裂、喷洒、涂抹、单色、多色等等都能成为我们的表达手段。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意象,并不一定拘泥于事物表面的合理性。总之一句话,只要你所用的方法能够表达你的思想,你就可以尽管去用,这样你才能走入一种“自我”表达的创作状态。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对敏感知觉的认识,放弃了传统绘画的透视画法,从直觉体验中再造出一个第二自然的空间,这种时空的概念是艺术家发挥创造性与想象力而得到的艺术处理。塞尚抛弃了传统的素描造型方法,将大自然中的客观形象抽象成为圆柱、椎体、球体等几何形状,诞生了艺术新的表现形体。在色彩表现中,塞尚创造了在有限深度内起作用的色彩形式,寻找到由色彩的明度、色相、色素的对比与变化而构成的物象,从而把色彩从素描中解放出来,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塞尚的具有哲学性思考的绘画观念引导出了二十世纪众多画派与艺术家,也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观念。
质疑甚至是否定艺术中的旧观念,提倡艺术“新视觉、新思维、新表现”的观点,能够改变艺术设计教育中单一的传统技法、个人技能的培养模式,改变僵化的视觉观察方法、禁锢的思维方式和狭窄的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适应当代新型视觉审美要求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