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徐飞近来动了离职的念头。作为一家知名钢铁资讯网站的报价员,他觉得自己正对所处的行业越来越失望。特别是近日公司对一起同事违规调价的事件进行处罚后,令他有一种不自觉的“角色代入”,并由此引发诸多感慨。
目前,在我国钢材流通行业的巨大盘子背后,经数年发展衍生出不少报价机构这一服务于上下游的平台,买卖双方以第三方基于市场行情的报价,作为彼此结算价格的参考。
但本应透明公正、给予市场客观参照的报价体系,由于资讯内容、所涉对象,和平台自身广告费、会员费等收入纠葛一起,却渐成为钢厂、贸易商、平台三方博弈的乱象舞台。
“钢材报价时常处于钢厂、贸易商两方力量的夹击中。前者希望结算日报价越高越好,后者则相反。”徐飞告诉记者,“作为报价平台,要么打太极两边都不得罪,要么干脆以谁给的广告费更多来做选择。”
利益诱惑之下,又无监管之束,拥有话语权的部分网站,开始出现失真失实操作。
6月8日午后,中国钢铁行业钢材价格信息最全面的门户网站“我的钢铁网”,向会员客户发出了一则调价信息:“8日盘中沪建材个别下调,免检大螺3910-3920平,其他3900-3910平,三级3910-4040跌20,其余平稳。”
这样的短信是常态,作为客户的钢厂、贸易商等一日中多则会收到数条。但此条信息中关于三级螺纹钢售价整体下调20元/吨的情况,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从钢贸QQ群流出的消息显示,此次调价是报价小组首先基于盘中市场状况变化做出,并发出了短信通知,而后组内又有不同的意见认为,此前一天的降息消息为利好,无需降价,又通过技术部协商撤销了已发布的行情,但撤销通知却未被发送至用户。
这样的反复,以及此前就存在的多次客户投诉,使得不少用户对“我的钢铁”相关行情价格的公允性产生质疑。6月15日,“我的钢铁网”在内部开出一张处罚通知,对普钢部建材小组相关成员进行了扣罚奖金和通报批评。
尽管“我的钢铁网”顺势强调了资讯质量,以及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重要性,但此消息在圈内一经流传,立即引发了又一场关于报价体系漏洞的讨论。
有一位了解报价潜规则的行业人士向记者指出:“不排除存在一种可能,钢价下调的信息,引发了钢厂客户的不爽快,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结算价被调低。如果这恰恰又是报价平台的广告客户,那么打个招呼撤销调价也有可能。”
徐飞则不愿意对同事遭遇和公司决定做出具体评论,但他坦承,报价受到利益相关方的支配,在圈中已成公开秘密。
按照常规操作,现有报价平台及资讯网站的信息采集方式基本相同。即报价员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手段向各地钢厂代理商进行询价,然后将采集到的10-20个价格信息进行平均价发布。如果是二三线较小城市,一两个价格就成为当地钢材价格标准,如果是大型城市,则会有较多大户的报价供市场参考,当地贸易商与下游结算时,就采取参考价。
网站的生存方式也很简单,提供资讯服务,收取会员费用。或通过此类服务打造公信力平台,吸引企业来投放广告,收取广告费。但正是这种看似无可厚非的赢利模式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玄机。
报价“潜规则”
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副秘书长盛志诚向记者表示:“报价本身就是采取询价方式取得,而询价制度的弊端是,人为因素过重,包括报价源和采集价格工作人员两方面。”
徐飞亦称:“这个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太大了。对于采集方,你并不知道你询价的客户有没有说实话,对于报价方,则必须和客户搞好关系,也不能把价格做得太透明。”
不透明的地方,即利益滋生处。据业内人士介绍,在二三线城市,由于市场容量小,往往一两家贸易商的报价能被平台采纳,披上“公信力”的外
衣,就会成为当地主导价。对于双方之间的默契,则通过报价时加上贸易商的利润差来实现。即在采购价中,再计入额外费用的差价,以50-80元/吨的幅度让利贸易商。
不过徐飞表示,这种操作手法目前只限于个别小城市,在目前如上海、南京、杭州等一线大城市“肯定不敢这样做”。因为在贸易商集中的大城市中,贸易商的无形之手乃是一股有效操控力量。
“调价或报价,最终都牵扯到价格结算的问题。比如北方来了一批货,到上海、南京或者杭州结算,各地的贸易商肯定希望结算日的报价是低的。而这批货转手时报价是高的。”徐飞说,“而为什么大多报价网站会这么捧贸易商,因为他们都是主要的广告和会员客户。这两年的钢贸行情差,网站收费是越来越不好收。”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采集信息、报价资讯的同时,这些报价员们身上往往还会背负着一定的广告、会员费“考核”,且考核任务逐年上涨。而对于那些付出十几万、二十万,占据大广告位的客户的要求,“没有帮到不好”,就成为客户、报价员、网站平台之间睁只眼闭只眼的“灰色默契”。
“有时候遇到两边都投诉的,你是帮只交3000元会员费的客户,还是帮交了几万广告费的客户?”一位报价员这样反问。
当然,这些客户既有贸易商,也有钢厂,一线大城市的报价游戏规则,就是要玩好平衡术。“比如一天价格可以调20,我调10元,上下两边都不得罪。或者寻求错开,前一日钢厂结算了报价高一些,后一日贸易商结算了调低一些。两边都帮,两边也都互相理解。”
“说难听点,表面是以资讯为主,行情作准,但其实很多时候的报价都是浮云。”徐飞感叹。
行业改革之需
上述行业人士还透露,近年报价系统开始流行的新招,是允许一些新兴钢厂的新产品,被列入主流报价单,并且在报价上力求与主流价一致,以此达到品牌广告的效果。而入单的代价,当然是以广告、会员、赞助的形式。
徐飞认为,没有良好有效的监督,是现行报价体系的重大缺失之一。在很多报价平台内部,只要求按数目打满咨询电话、客户没有投诉就行,其它并无特殊监管措施。
一位曾经吃过“调价”亏的贸易商给记者讲述了一次遭遇。数年前,其公司曾通过报价平台,约定以具体某一天的上海某轧钢厂的报价结算,到了结算日,后者报价比日常高出20-30元/吨。
“以一个月1万吨计,二三十万就没了,如果每个月都找个下家这样处理,一年几百万也就到手了。”由于看不过这一投机取巧,该贸易商再也没有和对方有过代理业务。
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家从去年开始已不存在的轧钢厂,如今仍出现在报价平台的报价单中,以便利益方按自己所需拟定价格。而报价平台上挂着名却“买不到货”的厂商还不止这一家。
对此乱象,尽管身处其中的钢厂、贸易商、平台都心知肚明,也都有所抱怨,但在采访过程中,大多人却并不愿多言。一位曾经从事报价员的人士向记者分析表示:“全上海贸易商差不多都知道报价体系的问题,意见也不是一般大,但是大家宁可在私下指责,也不会公开表态。”
“你是报价员,我是客户,如果我反映了真实情况,下次让你照顾我一下,你就不会了。而价格公平之后,其实对我也没有任何好处,那我为何不如乱中取自己的利益?”她说。
关于行业的改革之道,盛志诚分析认为:“建议设立检测监督机制的同时,这个时期力推交易价格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就好比证券、期货等,现货交易机制下的定价原理,一是要充分考虑报的这个价格能不能买得到货,二是这个价格是不是能代表市场主流成交价格。”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徐飞为化名)